【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

您的位置:首页 >> 最新信息 >>文章浏览

尾间痛针灸治疗

日期:2015-11-29 20:17:10  来源: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


  【概述】

  尾间上连腰脊,下接尾骨,尾间部位的疼痛称之为尾间痛或尾骶痛.尾闾痛与腰痛关系较为密切,常由于腰痛而牵掣尾闾痛,或因尾闾痛而掣及腰痛,临床称为腰骶痛或腰尻痛.

  常见于现代医学中的腰骶椎部疾病、强制性脊柱炎等等.

  【常见证候】

  (1)气滞血瘀:多数有明显的挫伤史,尾间部疼痛剧烈,痛掣腰部,功能活动障碍,不能俯仰转动,行走步履艰难,不能平卧及翻身,多数兼见食欲减退,大便秘结,舌黯,脉紧.

  (2)肾气亏虚:疼痛的症状较轻,不影响功能活动,尾间部多伴有疫楚不适感,若由于损伤而诱发者,症状较为明显,疼痛以骶部为甚,或伴有遗尿,舌淡胖,脉沉细弱.

  【症状分析与鉴别】

  (l)气滞血瘀常见于中年体胖的女性,有明显的跌扑挫伤史,起病突然,疼痛剧烈,尾间部尤其是尾部压痛明显,急性期,瘀m内聚,疼痛剧烈且持续时间较长,这是由于挫伤时尾骨

往往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甚至骨折的缘故.急性期后,尾闾部轻度疼痛,遇劳累寒冷则加重.

  (2)肾气亏虚者,多由于先天不足.骶骨未能完全闭合,因劳累或损伤而诱发,起病缓慢.疼痛症状不严重,可伴有遗尿.二者相鉴别,气滞血瘀者有明显挫伤史,起病突然且疼痛剧烈;肾气亏虚者无明显外伤史,多因劳累或损伤诱发,起病缓慢,疼痛不甚剧,伴有肾气不足的遗尿.

  【针灸对症治疗】

  主穴:火肠俞、八髂穴、秩边、昆仑.

  配穴:气滞血瘀者加膈俞、太冲;肾气亏虚者加肾俞、志室.

  操作:气滞血瘀尾间痛用泻法或三棱针刺血加拔火罐,肾气亏虚者用补法可加灸.

  方义:大肠俞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能疏通膀胱经经气,促进气血运行;八谬、秩边可通利局部气血,乃治疗腰骶部疼痛的常用效穴.昆仑为足太阳膀胱经经穴,具有疏通经脉,行气活血之功效.气滞血瘀者加膈俞以活血止痛、太冲以疏肝理气;肾气亏虚者加肾俞、志室以补肾壮骨.

  【古代对症治疗文献】

  (1)《针灸资生经》第五·腰脚痛:凡腰脚重痛.刺委中出血.……昆仑,治腰尻痛.

  (2)《针灸资生经》第五·腰痛:昆仑,疗腰尻不欲起,侥仰难,恶闻人音.风市,疗腰尻重,起难.

  【现代对症治疗文献】

  (1)《实用针灸学》

  审穴歌:腰痛肾虚命门属,昆仑可医腰尻痛.

  (2)《针灸手册>

  体针:取肾俞、次谬、阿是穴、委中.寒湿加腰阳关、三阴交,温针灸,拔火罐;气滞血瘀加膈俞,泻针或刺血加拔罐;肾阳虚加志室、命门,补法,宜灸;肾阴虚加志室、太溪,平补平泻.耳针:取腰骶椎、神门、肾上腺,中强刺激或埋针.

  (3)针灸西药结合治疗非特异型腰骶痛的临床观察根据循径取穴的原则取双侧委.}T、肾俞、足三里、阿是穴,伴下肢后侧痛者加患侧环跳、下肢前侧痛者加患侧梁丘.用针为直径0.3mrn,长50 mm规格的1次性不锈钢毫针,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进针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日针灸1次,连续治疗7~14天,随访3个月.治疗36例,痊愈16例,显效 9例,有效4例,有效率为80.6%.

  (4)针刺配合推拿手法治疗骶髂关节错缝】20例针刺:因本病主要累及足太阳、少阳两经,循经取阿是穴(压病点)、患侧大肠俞、关之俞、委中、阳陵泉.平补平泻手法,每次留针20~30分钟,中间行针1次.推拿手法:①按揉点压压痛点、大肠俞、关元俞、环跳穴处;②攘法及掌根按揉两侧背伸肌、臀肌、大腿外侧、后侧肌群;③患者仰卧,医者叉臂握踝,分别下牵左右下肢各1~2分钟;④前错缝则过度屈膝屈髋冲压3~5次;后错缝患者取健侧卧位,医者站于背后,一手握踝后拉,另一手放干患侧骶髂后方前推,双手同时用力伸髋屈膝.此手法以两侧髂嵴等高、患者痛减为成功,复位过程时可听见弹响声;⑤抖动双下肢数次.治疗120例,痊愈101例,显效】0例,有效7例,无效 2例.

  【临床应用举隅】

  王某,28岁,职工.因腰骶疼痛僵硬5年,加重3个月,于1995年4月20日就诊.患者于5年前当兵训练时淋雨后发病,逐渐加重.查;腰椎前屈轻度受限,脊柱及骶髂关节处有压痛,骨盆挤压及分离试验阳性,ESR 20 mm/h,RF( -)X片示双侧骶髂关节模糊变窄.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取穴百会、风府、大椎、脾俞、肝俞、肾俞、命门、八髂、委中、太溪、关元、气海、中脘、足三里.先针头颈背部腧穴,得气后接G6805-Ⅱ电针仪,用连续波,并配合TDP照射,约25分钟;后针腹部腧穴,约为15分钟;起针后用皮肤针在脊柱及两侧叩刺并拔走罐或闪罐,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1年后随访未复发.

上一篇:

防脊椎病秘方

下一篇:

腰疫针灸治疗

Copyrights 2005-2016 导医网 版权所有